找回密码
 新猫注册
查看: 737|回复: 2

【佛教音乐漫谈】

[复制链接]
灏梵 发表于 2005-2-22 11: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音乐一
  梵呗是佛教徒在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歌咏的曲调。相传1700多年前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在今山东东阿鱼山创作了中国自己的第一首佛教歌曲(梵呗),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比较典型的有《善庵咒》、《如来梵》、《云何梵》、《处世梵》、《八大赞》等。
佛教音乐二

佛教音乐二
  一、 大悲咒(梵唱)西藏又称为雪域之邦,也是密乘盛行的世界。在拉萨的各寺院,处处可见笃信佛教的藏族信徒全身俯地的大礼拜,这在当地被称为《磕长头》;尤其是拉萨大昭寺门前的石板,更被无数信徒的躯体磨出了--块深深的凹槽。很多人在目睹此景之后,无不被这种虔诚的宗教精神所感动,也深深赞叹佛教力量的不可思议!

  二、 三宝歌(最精心诠释的三宝歌版本)本首歌作于1930年,由擅于音律的弘五大师谱曲,太虚大师再依曲作词。两大高僧共同圆满此极为稀有的三宝歌,因缘可谓殊胜。流传至今,已成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本专辑制作严谨细腻,无论技巧处理或气势营造,均是上乘之作。曲风宛转流畅、绵密有力,声声体现对佛法僧的虔诚礼赞,值得精细品味。

  三、 甘露谱观音菩萨慈眼视众生,以无尽的悲心、无尽的誓愿,遍洒杨枝净水,浇息三千大干之烦恼焰;让忧悲苦恼的有情,顷刻除却世间尘劳,身心刹时获得无限清凉。 ·为让不可思议的观音力深植心中,长养一切善根,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一百零四句偈颂,谱上具生命力的音符,交织成不同凡响的『甘露谱』使见闻者沐浴在自然祥和的旋律中,开显自性本具的净土,为生命谱下慈悲柔和的乐章。
  四、 清净法身佛
  古筝奏起,水珠清声滴落。在音乐幽静的诗情中,氤氲出佛国净土。一江岚翠,清净法身如水,随著宇宙的佛光流过大干世界。山峰上,明月下,心与禅想揉化成河;烦恼痛苦尽皆流逝。身心一片轻安舒畅,喜悦清凉。
  佛的法身无所不在。当虔敬的心升起,慈悲与智慧圆满时,呼吸吐纳,皆有佛的引度和摄受。这首『清净法身佛』的曲辑,以古筝和电子合成乐,织出佛乐慈悲、宁静、空灵的氛围。行云流水中,彷佛置身灵山烟雨,与佛的法身共沐甘霖,观照般若,洗涤红尘。
  
  五、 南无大悲观世音(国乐伴奏)
  本曲经文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词意深远,令人感受弘誓深愿的庄严,当下超越、当下承担。
  本曲旋律优美、庄严、使聆听者进入宁静、自然的境界,进而神驰于宗教的清净领域。

  六、 阿弥陀佛心咒(梵唱)
  阿弥陀佛在藏传佛教中,为五方佛部中的西方莲花部部主,代表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本篇《心咒》是阿弥陀佛入三摩地时,举身放大光明,于光中所演说之真言密咒,属四部瑜伽密中的无上瑜伽密。
  本曲采用藏传古调,加以重新编曲而成。全曲以笛子、古筝、二胡等乐器陆续开场,和电子乐器交相揉和、缤纷迭奏,谱出飞扬律动的音乐之美。旋律明亮活泼,与雄浑饱满的合声,逶迤开展出一片广 阔动人的音乐磁场,在清新法喜中不失神咒的威严气势。聆听这首 《心咒》,若能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的大悲心,更能与本咒契合相应。

  七、 回向偈
  本曲为新谱之曲,呈现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笛音的清扬和琵琶、古筝的圆润交相叠映,仿潺潺的清流,迥旋往复地流着。明亮地旋律,搭配出色的混音和甜美合声,适切传达一种清安喜悦、宁静致远地心境。
  这是一首隽永地小品,细细品味,有些情境令人熟悉,倍感亲切。就像它的间奏,不仅将全曲的形势一气呵成,而且活泼有力,像踏着自信的步伐,表达回乡者[世世常行菩萨道j的心愿。

  八、 法华偈
音乐响起,法华甘露立即充满全身,滴滴偈语亦如醍醐灌顶。《法华经》是诸经中最胜最尊,开演[成佛之道]的妙义,如出水莲华之高洁完美。简明的八句『法华偈』含藏无边妙用,邀您放下红尘纷扰,提起法华妙行,契入不可说的如来智海。
这首曲辑以柔美的旋律和梵唱表现『法华偈』中佛德的深远,是佛教音乐的佳作。

  九、 普门颂
轻柔的古筝及二胡伴随着幽远的笛音飘送。《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度化人间的故事也在梵唱中一一重现……
观音菩萨如天上的明月,众生如水,只要常保清净心,就能映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容颜,蒙受加持护佑,一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所言不虚。
这首曲辑以柔美的音乐和梵唱,表现《普门品》中观音菩萨的威神之力与度化事迹;空灵中流露菩萨的大慈与大悲,是佛教赞唱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十、 六字大明咒(般若心曲)
『般若』译为智慧,乃认识真理的大智慧,竖穹三际,横遍十方,朗照无碍。『崦j一声磬音,从西藏传来的六字大明咒音随即云涌,彷佛置身青藏高原上,参与西藏活佛的升座典礼。在如宏钟的咒音中,佛菩萨与金刚萨堙等诸天护法加持护佑,光明灌注身心,一切祈求悉皆如意。诵持六字大明咒福德之殊胜,佛陀亦难屈指……此曲将重现西藏六字真言咒音,不必亲临胜地,即能感同身受。如置身青藏高原上,在灿烂的朝曦中,与西藏高僧共蒙诸佛授记,解脱古老的轮回,迎接光明的未来。

  十一、 念三宝(来自于内心真诚的佛法之音)
三宝如炬,可点亮心灯及看清宇宙万物的实相。而圆满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涤尽心中的偏执与妄念。一旦染浊清明,般若智慧便能朗见。

  这首曲辑是智海法师于静中参悟而得之作,不同于一般歌曲。静心聆赏, 自可体会超然、悠美出世之境。曲中有法师的禅定般若,也有三宝的慈悲解脱,亦是引进佛光、圆满觉性之天籁。愿听闻者,透过三宝的念颂及观想法门,得以消除孽障、身心自在、法喜充满,达到修行的更高境界。
 楼主| 灏梵 发表于 2005-2-22 1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音乐形式



  佛教音乐通常分为佛事音乐和以佛教题材为主题的或由佛事音乐改编的通俗音乐。这里仅介绍佛事音乐的种类:  

  1.朝暮课诵:  
 每天早、晚两次,其形式与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各异。早课的内容与程序为: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每月初一、十五之前加唱《宝鼎赞》)、唱《回向赞》《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诵《大吉祥天女咒》、唱《韦驮赞》。晚课的内容和程序为:诵《阿弥陀经》(或《大忏海文》)、蒙山施食、唱《回向偈》、《赞佛偈》、绕念佛号、唱《发愿偈》、三皈依、唱《伽蓝赞》。  

  2.祝圣佛事:   这类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及祖师圆寂纪念日等。如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即为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诞生。据佛经记载,此日佛陀"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后来佛教四众弟子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亦以各种香水灌洗佛像。浴佛仪式的程序分为八项:
  (1)集合僧众;
  (2)迎请佛像;(以上两项没有唱念,只有礼拜。)
  (3)将佛像请回,唱《稽首皈依大觉尊》
  (4)将佛像安置于佛座,然后以香水灌沐,唱《沐浴真言》、《释迦大赞》
  (5)主法者敬致诵词;(6)祝圣绕佛,唱《佛宝赞》、《赞佛偈》
  (7)回向皈依,唱《回向偈》、三皈依
  (8)圆满礼佛,唱《浴佛功德殊胜行》。   

  佛菩萨圣诞祝仪的格式、程序基本相同,只是所用"赞"有"六句赞"和"八句赞"的区别,而曲调则完全相同。以释迎牟尼圣诞祝仪为例:
  (1)唱"香赞",即《戒定真香》
  (2)念诵,包括"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遍)、《楞严咒》、《心经》,唱"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遍)
  (3)唱赞偈,有《佛宝赞》、《赞佛偈》
  (4)绕念佛号
  (5)拜愿
  (6)三皈依

  3.普济佛事:  
  这类佛事是为现前之人忏悔业障、植福延龄,或为超荐先亡、救拔恶道众生而举行的。主要有:
  (1)随课普佛:随早晚课诵加入赞偈、拜愿、宣疏文等,分延生普佛和往生普佛两种,此略。   
  (2)忏法:忏法有多种,如"净土忏"、"梁皇忏"、"千佛忏"等,此略。   
  (3)瑜伽焰口:简称"焰口"。通常用于超度亡灵,历时约四至六小时。程序为招请、结界、施食、施水、超度等项。以口中诵赞、偈、经文及密咒,心存观想并辅以手印,身口意三业加持。
  (4)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简称"水陆"。是为超度普济水中、陆上一切鬼魂的大型法会,是各种佛事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佛事,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千人以上。设有内、外各种坛场,主要有诵经、礼忏、施食施水追荐亡灵等。水陆法会中大约有上百首曲调,有大量的散套曲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灏梵 发表于 2005-2-22 1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佛教音乐(Buddhist music in China)】



  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

  形式有声乐和器乐等多种。声乐主要有:1、独唱,由维那担任;2、领唱和齐唱结合,即由维那唱上句,僧众唱下句:3、齐唱;4、轮唱。   声乐曲调的格式主要有四种,即赞、偈、咒、白。赞,用于颂佛之功德,如三宝赞、得赞等,其词多为长短句式的诗。偈,用于颂扬佛教教义,如净三业偈、沐浴偈等,其词有四、五、六、七和九言的句式,在曲调上除了用上下对句外,一般常以四句为一乐段。咒,是密语或真言,如洒净真言等,其词的格式变化甚多,曲调比较活泼。白,除直白外,其他如梵白、书声白、书梵白、道腔白等都带有音乐旋律,与散板吟唱十分相似。

  器乐订演奏曲牌。各地各派寺院用的曲牌不尽相同,如江苏地区用十番鼓,山西五台山用八大套,北京有智化寺的京音乐等。   佛教常见的主要仪式有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水陆道场)、戒坛仪式等等。其中禅门日育是比丘每日在寺院中早晚必做的功课,音乐并不复杂,而且各地较为一致。放焰口和水陆法会规模较大,费时较长,有的还有情节内容,其音乐和舞蹈、诵白的结合安排都有一定的水平。音乐旋律有的庄重,有的活泼,有的凄厉,有的热情,随仪式发展而变化。如放焰口,据传有九板十三腔,不同的唱腔旋律有几十种,因此,放焰口的音乐结构实际上相当于一出音乐清唱剧。水陆法会的规模更大,主要盛行于江浙一带和台湾等地。

  演奏使用的乐器,自明代起,在早晚课诵、祝圣等宗教仪式中,著名寺院都较统一,即只用经书中称之为法器的打击乐器,如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在其他佛事仪式中,特别是民间应赴的佛事仪式,各地应用乐器不全相同,各有地方特色。除打击乐器之外,吹管乐器有管子、笛、笙、唢呐、昭君等。也有采用丝弦乐器的。   源流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义争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云:"初出家者……即须先教颂斯二赞,无问大乘、小乘,咸同遵此。"自佛教开始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竺示兰、迦时摩腾、支娄迦谶、支谦、康僧会、帛尸梨蜜多罗、有"胡呗三契"和"高声梵呗";支昙 有"六言梵呗";鸠摩罗什作十首偈颂,赠沙门法和。《隋书·音乐志》载:吕光等灭龟兹,因得龟兹乐"于阗佛曲"。赞宁《高僧传·读诵篇》云:"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慧皎《高僧传》卷十三云:鸠摩罗什"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把竺法兰、康僧会、鸠摩罗什等奉为梵呗传入中国的鼻祖。

  发展 印度佛教音乐在汉地流传中,因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和接受,"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为了便于弘扬佛法,为广大信徒所接受,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魏曹植。《法苑珠林》言其游鱼山时,闻空中梵天之响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魏晋间的佛教出现了与印度佛教音乐相异的形式,由中国人创制的佛教音乐,可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萌芽。   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播,民间吟唱赞偈甚为流行。佛教中涌现了一些有民族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僧人,在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等书中,记载了南北朝至唐初的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如道照、慧琚、昙宗、道慧、智周、慧明、法称、真观等。据传,他们皆"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声韵锤铃","唱说之功,独步当世";其见闻者,莫不惊异。梁武帝箫衍积极倡导师佛教音乐,《隋书·音乐志》云:帝既笃敬佛法,"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另外,他还开创了童声演唱佛曲的"法乐童子伎",让"童子倚歌梵呗",又多次举办"无遮大会",为中国佛教音乐创作、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条件。这一时期,各地佛教音乐在创作中,又因方言、地方音乐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风格各异。道宣在《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中评论道:佛教音乐"地分郑魏,声亦参差","东川诸梵声唱尤多,其中高者,则新声助哀般遮屈势之类也","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江淮之境,偏饶此玩,雕饰文绮,糅以声华","秦壤雍冀,音词雄远"。南北朝时代,乐僧辈出,新创作丰富多彩,信众欢迎,加上帝王倡导,这就为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唐代,西域音乐广泛传入中原地区,唐太宗在宫廷欢宴百僚时,经常演奏《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等十部乐。其中《天竺乐》、《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音乐和佛教音乐均有密切的关系,也是当时中原最流行的音乐。《旧唐书·音乐志》云:"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同时,中国佛教音乐在创作和演唱、演奏上均达到很高水平,进入了鼎盛时期。庙会在唐代已成为艺术表演场所,寺院成为保存和传习佛教音乐的中心,僧人中演唱、演奏大师辈出。如《宋高僧传》称少康唱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不怨不怒,得处中曲韵",其艺术魅力如"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入口耳";唐《乐府杂录》和《因话录》说文淑"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听者填咽寺舍"。《太平广记》称唐文宗曾采其讲声成为小管的曲子。又如段善本,贞元年间与有"长安第一手"之称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比艺,其高超的演奏技术使听众倾倒,康昆仑惊服,后拜其为师。唐代佛教的"俗讲"吸引广大百姓,韩愈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姚合也有"仍闻开讲日,湖上少鱼船"和"酒坊鱼市尽无人"之句。《续高僧传》记载宝巖和尚登座俗讲时,"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有的高僧"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

  唐代佛曲名目甚多。据近人任二北对敦煌卷子中的500余首曲名进行考证研究,其中佛曲有:《婆罗门》、《悉昙颂》、《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好住娘》、《散花乐》、《归去来》、《太子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等281首。在陈旸的《乐书》中,还载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如来藏佛曲》等几十首。此外,在《羯鼓录》、《食曲》、《唐会要》等书中。也有佛曲名的记载。唐代佛教音乐还吸收和融合了民间音乐和古乐,如佛曲《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好住娘》等。在历经了600余年发展、变化,经过汉族多代僧人的努力创造,中国佛教音乐在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宋元明清诸代,佛教音乐又经多次的搜集、加工和整理。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这本曲集不但影响全国,还流传越南、缅甸一带。

  近代佛教音乐基本上保存了明清的传统。音乐活动较著名的,有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北京智化寺、扬州大明寺以及山西五台山诸博物院。为发掘、整理中国古老的佛教音乐,1986年3月,北京于广化寺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整理、研究智化寺自明正统(1436~1449)年间流传下来的京音乐。

  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另外,崇奉佛教的音乐家和民间音乐艺人,还创作过不少宣传佛家思想的非宗教仪式所用的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如琴曲《普庵咒》,说唱音乐"宣卷"、"宝卷"的早期作品和现代名僧弘一所作的《三宝歌》等。

  史料 中国佛教音乐的史料不多,流传的谱集更为少见。现藏法国伯希和编号为P3539,即写在"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的背面的残谱两行和编号为P3808,即写于后唐长兴四年(933)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卷子的背面的25首曲子,以及山西五台山鼓乐老谱等唐代字谱,是目前研究唐代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明永乐趣一年(1404)行世的普集以及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北京智化寺的曲谱集,也是重要资料。在日本《大正新修大藏法》中的《鱼山声明集》、《鱼山和钞》以及西藏扎什伦寺所藏的《央移普》等均为声曲线谱,这些重要的音乐史料,尚待破译。此外,各地寺院也有一些手抄谱本。(陈大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猫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漫猫]动漫论坛

GMT+8, 2024-11-14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